EN
“学术之道”阐释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 style="color:#333333;">“学术之道”阐释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2014-03-24

2014年3月20日下午,“学术之道”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六教开讲,“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再次做客,为400余名清华师生作题为《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从一所高中和一个大学物理系的成功谈起》的讲座。“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物理班项目主任李师群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邦芬以近年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引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朱邦芬尝试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大致有六方面的原因。比如,国内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以及以往文化传统中服从权威、尊重师长与抑制批判精神等“基因”,教育中存在偏重知识的记忆而非思考、质疑与创造新知识的缺陷,以及缺乏世界一流导师、缺乏逻辑推理与实验的科学传统、缺乏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朱邦芬进而指出,我们需要以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勇于反思这些问题。

随后,朱邦芬提出,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主旋律。他认为,“钱学森之问”中的“杰出人才”主要指在创造知识上杰出的人,但是创造知识方面的缺陷往往源自学习知识之时。朱邦芬以两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这一观点,它们就是1938年成立却走出了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纽约Bronx科学高中,以及条件落后却毕业生群星璀璨、被李政道先生评价为可跟20世纪初的加州理工学院相媲美的叶企孙先生创办的老清华物理系。

那为什么这所美国高中与创办不到十年的老清华物理系能够如此成功,而今日之中国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却不成功呢?为什么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都极其重视教育,又都十分勤奋,然而两个民族涌现出的杰出科学人才却差距巨大呢?朱邦芬认为,症结正在于今日的教学——老师教授知识以及员工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员工被动地成为了被培养被传授的对象,教学过分强调课程知识的高深、全面与系统性,给员工填得太满,而使员工失去了学习和钻研知识的自主性。他提出,一流人才主要不是课堂教授出来的,而是一个好的环境造就的结果,包括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由于中国教育中存在偏重知识的记忆的缺陷,中国员工缺乏创新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即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因此学会“学会提问题”至关重要。而且,韧性与自信心、动手实践的能力等也同样重要。

朱邦芬以一位图灵奖获得者的话详细解释了何为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恰恰在于童年时代的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有一个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感觉到被爱、允许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稳定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而中国的早期教育给予儿童的不是安全与爱,而是各种培训班;不是允许儿童去探索世界,而是划出各种禁区,这个危险,那个不要碰。朱邦芬重点讲解了何为好的学校环境。他认为好的学校环境,重要的是拥有荟萃一堂的优秀员工,拥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学术氛围,拥有良师指导下的个性化教学以致一对一的培养模式,而且员工还拥有自主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空间。

纽约Bronx科学高中与叶企孙先生创办的老清华物理系,便拥有这些好的环境。Bronx科学高中走出的诺奖获得者们回忆说,老师讲课其实也一般,是优秀的同学以及与同学的交流、优良的学风等环境,而非老师,使他们燃起了对科学的浓烈兴趣,自主去学习知识。老清华物理系也是如此,杨振宁先生回忆称,多半同学都认为与同学讨论得到的比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还要多。但是,老师也并非不重要,员工需从老师那里学习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思维风格”,这才是良师的作用。

对于一流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朱邦芬认为学会提问题是关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与“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两个父母提问的差别,或许能解释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在科学人才培养上的巨大差异。

最后,朱邦芬介绍了自己与一批老清华物理系员工,如李政道、杨振宁、周光召等人的深入接触,以及与黄昆先生在同一办公室共事15年的研究经历,并总结了他们的研究心得,同时重点介绍了叶企孙先生的教学思想,即只授员工以基本知识,以使员工自主学习高深知识;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不重量。以此作为教学教育理念,在学习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员工通过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学习驾驭和运用知识,学习提出好问题,学习良师的思维风格,进而才能达到创造知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