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下午大礼堂,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第二十三讲,为400余名师生做了题为“何以为人?何以为文?”的精彩演讲。国家老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讲座。

首先,何怀宏追述了地球的历史,生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以及文明的历史,并形象地指出:如果地球的历史是几百页的一本书,那么最后一页可以写上人类文明,从而引出了关于“人的定义”问题,从身体上而言,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城邦)的动物;《正义论》作者罗尔斯说,人是有正义感和善观念的动物;孟子有言,人皆有恻隐之心。接着,何怀宏对比分析了何谓“人道”、“人文”与“人性”?人道,即关心弱势,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文,即文化教养,追求优秀卓越、自我完善;而人性,则不完全属于魔鬼也不完全属于天使。
第二个话题是“何以为文?”何怀宏认为,文,包含了人,是人的痕迹。他重点提到了“周文”。殷商之际,中国社会从尚武过渡到了尚文,从“野性”过渡到文质彬彬,从关心上天到关心人世,儒家继承发扬了“周文”。
何怀宏对“中国百代以下皆秦制”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认为秦朝之后的汉朝,是秦制与“周文”的结合。“中国百代以下皆汉制”,强调“文”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文有它自己自在自足的意义,不具有工具性的目的,旨在实现人的完善。他希望,我们应当从深远的、宏观的尺度去审视反省,才能对于人、文、人文教育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歌德的名言“尽善尽美是上天的尺度”可谓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最高理想。
在提问环节,何怀宏就儒学、科学、留白以及人类几大文明的不约而同现象与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人物链接: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重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生命与自由》、《公平的正义》、《生生大德》、《新纲常》等。另有哲学随笔、文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灵瞬间》、《比天空更广阔的》、《中国的忧伤》、《渐行渐远渐无书》、《独立知识分子》、《中西视野中的古今伦理》等。主编有《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生态伦理》、《平等二十讲》等。译著主要有罗尔斯《正义论》(合译)、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及《道德箴言录》、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伦理学导论》、《伦理学体系》(合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