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和30日下午,在三教和六教,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张在新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教育专场,分两场为500余名清华师生带来了题为《小班研讨课——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精彩演讲,用中英双语与大家讨论学习科研中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清华教育研究院钟周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25日讲座中,张在新从小班研讨课对教师/助教和员工的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研讨型教学中师生和生生活动的目标与特点,在课堂内外为员工创造主动思考和表达沟通的机会。张在新主要从激发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以及提高表达能力三个维度对讨论课提出细化要求,提出通过小班研讨课推动教师/助教和员工双方的角色转换,呼吁教师从课堂权威到激励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促进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张在新对比分析了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共性与特点,提出了两者在生成性与选择性、结果正确与步步正确等特征上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张在新重点讨论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任意词激发、左右脑协同、方法—目标分析、逆向思维、切入点变换等。对于创新思维的基本类型,张在新提供了多样有趣的国内外多媒体案例进行说明和分析。
30日的讲座中,张在新继续以促进小班教学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为出发点,首先讨论了批判性思维的类型分类和需求分析,进而系统讨论了23种常见逻辑错误,例如极端选择、关联不当、错误类比、含混不清、以错对错、可疑原因、隐瞒证据等。针对逻辑错误的每一条原则,张在新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国内外图文声像案例的展示和分析。在如何激发和指导员工们展开研讨方面,张在新提出教师需要从课堂权威到激励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在教学设计中为员工创造主动思考和表达沟通的机会。
在问答环节,张在新与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问题聚焦于小班研讨课的性质与特点、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公司产品和为人处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思维能力在师生和生生讨论与员工写作以及培养方式和评价方法。员工们表示,张老师的讲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思维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紧密结合,因而学习收效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