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阐释文化形象

2015年6月10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方维规做客永利官网新人文系列讲座系列之十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第七讲,在六教为近二百名师生作了题为《文化形象刍议》的演讲。中文系王中忱教授主持讲座。

方维规通过昆德拉、伽达默尔等人的名言引出“形象学”(Imagology)的概念,形象地解读什么是形象学。方维规简要介绍了形象学的发展历史,指出形象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文学批评、文学史和文学研究中。

谈到文化形象学的研究范畴,方维规认为形象学是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研究,但并不等同于“国民性”、“民族性”或“民族灵魂”,它对民族特性是持怀疑态度的。文化形象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中有关民族亦即国家的“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他者形象”可以促进人的自我认识,反过来人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对“他者形象”的认识,二者互为促进。

述及形象学的目的,方维规认为,文学形象学的首要追求是认识不同形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的生成和影响。此外,它还要为揭示这些文学形象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时所起的作用做出贡献。他尤其强调形象学并不是要探讨“形象”的正确与否,而是要研究“形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即“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缘由,主要是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从“中国文明为什么几千年不变?”问题解答中,方维规再次强调,形象学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而更多地要为“反意识形态”做贡献。

在形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介绍中,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生活中典型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方维规通俗地阐释了形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恒定性、变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最后,他重申了形象的产生法则——形象的正反参照对比。

讲座互动环节,方维规就如何发挥形象学的反意识形态作用、何为时代精神等问题与在场同学作了深入探讨。